同读红楼梦| 63 告密的袭人,不合情理的续书
袭人这个角色有很多争议,有的观点认为她是王夫人的眼线,背地里向王夫人通风报信,因此很讨厌袭人。
金钏死后,王夫人将袭人的月钱提高到姨娘的等级。金钏的自尽,最后却换来袭人的渔翁之利,也不禁让人对她产生反感。
有的观点认为,袭人明里暗里阻碍木石姻缘,又不遵守妇道,教坏宝玉,表面上很贤惠,实际是想飞上枝头变凤凰,大奸若忠,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。
比如贾宝玉后来也渐渐地疏远袭人,晚上总是让晴雯来照顾自己,按照这种情况发展,晴雯以后大有可能取代袭人,坐上姨娘的位置。而袭人为了上位,处处排挤晴雯,打小报告诬陷晴雯,以致晴雯被撵出贾府含恨而终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除此之外,袭人对宝玉的感情不纯粹,在贾家得势时想着攀高枝,在贾家失势之后,就选择离开了贾家。
《红楼梦》是本神奇的书,参考的角度不同,就能看到不同的故事。但我觉得,书里没有那么多坏人,尤其是宝钗袭人这样的重要角色,她们并非是人们想的那么坏。
作者有意瞒人,书中到处是作者布下的障眼法,不仔细分别,很容易被作者蒙蔽了过去。而要准确理解曹雪芹所要表达的内容,需要参考早期抄本,结合各方观点,一点点去接近故事背后的真相。
批书人对袭人青睐有加,而袭人判词却带有一丝愤懑和不满。如空云,枉自,破席,说明她并不那么贤惠,不那么美好。然而根据批书人剧透的信息,袭人后来又给予宝玉很多帮助。而这一点,我认为是对应了曹雪芹当初离开家人,隐居深山的执念。
曹雪芹这么写,也为宝玉执意离开埋下了伏笔。贾宝玉最后削发为僧,并不是真正的解悟,他最后的选择也是出于无奈和愧疚,他也是为了逃离这个世界。
很多人不喜欢反封建,反礼教这种空泛的主题。这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思想,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。可即便如此,我觉得《红楼梦》中蕴含的思想,放在今天也不过时,也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学习之处。
结合曹雪芹当时的身份与社会背景,及考证出的一些信息,我们也了解到,曹雪芹经常周济身边的人,批书人又说作者具菩萨心肠,他平时的为人也让人钦佩,曹公写书的立意,也不太可能只着眼于宅斗宫斗,小人拆散鸳鸯,只为了贬损一些封建女子,更不要说,她们与宝玉的关系还那么亲密。
试想,你会写书贬讽自己的妻子吗?你会写书贬讽自己的初恋情人吗?再者说,曹家的覆灭是因为袭人这样的丫鬟吗?宝玉黛玉的婚姻,难道是因为袭人从中作梗吗?
宝玉黛玉婚姻无果,归根结底是因为落后愚昧的礼教文化,以及抄家所带来的连锁反应。把这罪过归结在,同样受封建文化迫害的宝钗袭人身上,也太不应该了。
而宝玉在黛玉离开后,有没有守备之子和冯渊的痴迷执着呢?他最后有为了彼此的爱情努力争取一下吗?我想按照前面宝玉胆小怕事的性格,恐怕也不太可能。而薛宝钗身为她的妻子,对他体贴入微,举案齐眉,袭人后来又收留照顾他,宝玉最后又是怎样对待她们的呢?
很多读者只顺从自己的情绪和偏见,作书人又十分狡猾,经常故意地带偏读者,引起人们的猜忌。但细想这里面的是非因果,倒有许多宝玉的不是。
有的观点认为是袭人暗自向王夫人告密,打小报告诬陷晴雯。而根据早期抄本的内容,袭人是完全没道理这么做的。很多人反感袭人,是因为影视剧中,袭人后来向王夫人进言,要极力搓成宝玉宝钗的婚姻,林黛玉最后也因婚姻无果含恨而终,人们因对黛玉的同情,而反感厌恨宝钗袭人。
而我认为,这么表现并不符合作者原意。宝玉婚姻这么大的事,怎么轮得到袭人去插手指点,而宝钗诗选失败的事,还需要袭人来提醒吗?她犯得着耍这种小聪明吗?让一个丫鬟插手贾家的一些大事,也实在奇怪。
第七十四回晴雯在去见王夫人的时候,故意穿着朴素,打扮得很简便。书中也提到,素日这些丫鬟皆知王夫人最嫌趫妆艳饰,语薄言轻者。王夫人是一位比较传统的家长,很注重女子的私德,喜怒皆出于心臆,她本身就喜欢猜忌。
王夫人喜欢笨笨的丫头,这一点怡红院上下都知道,袭人会不知道?袭人看似粗笨,心理其实很细腻,内心戏非常多。她在王夫人面前,故意装作愚笨,直言进谏,她很聪明,也懂得如何讨王夫人欢心。
王夫人喜欢沉稳知礼的,不喜欢自作聪明的,袭人也深知荣国府的生存法则,多说不如少说,多知不如少知,她知道什么话该说,什么话不该说。我认为,袭人不会愚蠢到通过打小报告的方式,来博取上司欢心。
在晴雯被撵出去时,王夫人甚至知道四儿和芳官说的悄悄话。很多人因此怀疑是袭人告密,宝玉也怀疑袭人有意排挤晴雯,或许背地里说了一些对晴雯不利的话,或许偷偷把怡红院的一些事告诉给了母亲。
而宝玉这么想也是出于内心的猜忌,他有时候想的也没那么周到,他从不操心经济,对于贾家所面临的处境无知无觉。晴雯死后,宝玉又和怡红院的丫头无法无天疯玩起来,他的猜忌也为后面逐袭人埋下了伏笔。
当宝玉怀疑袭人时,袭人解释一定是宝玉说话不注意,才导致王夫人知道,接着又通过贬低晴雯,贬低自己的方式,来规劝宝玉不要把晴雯放在心上。
袭人的想法实际是那个时代的普遍思想,奴才的命不值钱,而主子惜奴才的命更不应该。起初看到这里,我也十分不解,也一度很反感袭人。但后来我发觉,我不应该拿现在人的道德标准,来要求,来评价她们。
若书中都是黛玉晴雯这样真性情的角色,而没有宝钗袭人这样的‘女夫子’,她们也不将自己伪装起来,作者也不用瞒人的笔法,故事反而不够真实,不够有趣。宝钗袭人这么想,也是那个时代的正确道德,是时代所要求她们这么想,这么做的。
而曹雪芹也有意通过袭人麝月这些小人物的悲剧,来体现那个时代民众内心的挣扎与纠葛。
后来,我渐渐地同情袭人这样的人,因为我知道,如果我处在那样的环境,不知道会做出什么荒唐愚昧的事来。在故事最后,宝钗袭人都成为了封建社会最底层的人,然而即便是多么渺小,多么微弱,身上也有可贵的人性光芒,也可以温暖在寒冬中孤独徘徊的人。
是不是袭人告密,打小报告,我并不能确定,但我能确定的是,从批书人那里我得知,花袭人有始有终,她并没有辜负和宝玉之间的感情,从考证出的信息,我也得知,曹雪芹具菩萨心肠。
因此,我认为曹雪芹具有反封建,反礼教,追求自由平等的愿望,他性格傲然,又具有朴素的人文精神。作者自云,此书大旨谈情,不过实录其事,又说是自己亲历亲闻的往事,所以我想,这样的人不会也不应该写书,贬讽贾宝玉的妻子,贬讽和贾宝玉幼年交好的情人。只有毫不敬重曹公为人,毫不同情曹公经历的外人,才会借他人毕生心血,泄私愤,谋私利。
很多人觉得袭人很有心机,内心腹黑,可事实是那样的吗?在宝玉质疑袭人时,所给的理由并不能让人信服,这只会加深宝玉对她的怀疑,而袭人总是以自相伤害的方式,用宝玉的柔情来辖制宝玉,希望获取对方的疼爱与关怀。而除了与她亲密的宝玉,只怕没人肯吃她那一套。
袭人不会抗辩,她没有凤姐的心机和麝月的口齿,不懂得撒谎的艺术,更不明白如何博得别人的信任,只希望用自我伤害的方式博取主子同情。试问这种心机能在宫斗剧中活多少集呢?
这也算是心机的话,那想法也太简单了,在真实的世界里,心机外面总是裹着蜂蜜,穿着利他性的迷彩外衣,这种伪善色彩让人难以察觉。
基于以上理由,我不认为袭人会向王夫人通风报信,续书及影视剧表现的内容,也不大合情理,也不符合作者的创作本意。